UNM中文网
迪拜气候变化大会的交锋点 |
发布日期:2025-01-04 09:47 点击次数:160 |
2023气候大会激烈程度看似超过往届,但由于分歧的根源并没有得到解决,可以预料今后两派间的争论还将延续下去。来源:能源新媒文/王海滨作者系中化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正高级经济师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在“加时”一天后,于2023年12月13日在阿联酋迪拜闭幕。大会就《巴黎协定》首次全球盘点、减缓、适应、资金、损失与损害、公正转型等多项议题达成“阿联酋共识”。迪拜大会是迄今争议最大的气候变化大会之一,其争议点众多。比如,本次大会的主席苏尔坦•贾比尔(Sultan Al Jaber)是世界著名石油公司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ADNOC)的CEO,许多环保人士在会前就质疑这样的安排是否存在利益冲突问题,而贾比尔在会前的一些能源转型相关言论招致了许多气候活动人士的批评。又如,会议东道主阿联酋政府欢迎化石燃料公司派代表参会,结果有大约2,400名化石燃料行业人士参加了这次大会。这在约11万名参会者,只占了2%。不过,因为其数量是上届气候变化大会(埃及沙姆沙伊赫大会)的四倍,而迪拜大会可能是历次大会里化石燃料行业人士参会人数最多的一次,所以这也引起了较大争议。2023年世界许多国家出现了热浪等极端天气,并将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受此影响,迪拜气候变化大会虽然最终达成了“阿联酋共识”,但争论的激烈程度看似胜过以往各届。会上最大的交锋点是世界应否逐步淘汰(phase out)或减少(phase down)化石燃料消费?激进派和保守派在此问题上的立场针锋相对。在经过各方间的多轮沟通和协商后,迪拜大会最终文件采用了“转离”(transition away from)化石燃料等表述,暂时安抚了两派。但是,由于分歧的根源并没有得到解决,可以预料今后两派间的争论还将延续下去。一、能源转型为什么要先立后破气候变化争执的两方,虽然立场相反,但都有一个共同不足:对能源转型、气候治理的认识不够全面。其中,激进派没有充分认识到至少现阶段化石燃料消费是全球性的这一客观事实。几乎每个人、每一天都直接或(和)间接地消费化石燃料。即便是一年一度的气候变化大会,也会造成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费。比如,场馆等会议相关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参会者乘坐飞机等燃油交通工具往返等过程都离不开化石燃料的消费。由于化石燃料消费的全球性,世界能源低碳转型不应该只是能源公司或政府等少数组织的转型,而必须是社会整体转型,需要每一个人的参加。因此,能源低碳转型必然是浩大的社会工程,即便一切顺利,也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更何况,能源低碳转型正受到一些现实因素的牵制。首先是基础设施因素。目前全球有10多亿辆燃油汽车,还有大量飞机、轮船、燃煤锅炉、火力发电厂等高碳设备或设施。即使今后没有任何新增,世界已有的设备或设施将继续长期消耗化石燃料。其次是实际利益因素。化石燃料消费让各国民众享受到薪柴等时代无法想象的经济和安全利益,因此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化石燃料能量密度高,运输和使用方便。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费,减少了民众获取生活必需能量的时间,从而可以把时间投入到受教育、从事创造性工作等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民众生活质量因之大幅提升。此外,化石燃料消费还增强了民众的自救能力。比如,当战争、火山爆发等灾难发生后,人们乘坐飞机、汽车等燃油交通工具成功逃走的概率远高于步行、骑车等慢速方式。再次是社会文化因素。自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以来,世界能源先后经历了煤炭时代和石油时代,化石燃料时代已延续200多年。在此过程中,各国民众在不同程度上对化石燃料消费产生了依赖。目前,汽车文化等与化石燃料消费相关的社会文化在一些国家方兴未艾,并对能源低碳转型有较强的牵制力。二、气候公正问题不容忽视气候议题的保守派对温室气体排放负面影响不够重视,而对部分人和国家来说,这种影响实际上已经十分严重。首先,近年来日益频发的热浪等极端天气被公认为与气候变化有关。街头小贩、环卫工人等户外工作人群收入水平总体较低,温室气体排放量通常较少,但由于其工作特点,他们很容易受到热浪等极端天气的伤害。其次,小岛屿国家联盟(Alliance of Small Island States,AOSIS)的39个成员国的温室气体排放低,但对气候灾变的曝险程度高。因此,本次气候峰会上,小岛屿国家联盟坚决要求把减少化石燃料写入大会最终文件,并且宣称如果大会最终文件没有这样的内容,那么将拒绝在自己的“死亡证书”上签字。由上可见,迄今人类社会气候不公(climate injustice)的问题已经比较明显。而由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可以在大气里停留数百年甚至更长,全球性的气候不公不仅表现在当前,还可能将体现在代际间。理论上,即便未来许多代的人不排放任何温室气体,他们也会受到我们这一代人(以及更早世代的人)排放的温室气体的影响。三、能源发展史对低碳转型前景的启示彰往而察来。回顾人类能源发展的过去,可以帮助我们正确预判能源转型的未来。全球能源史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包括:民众的选择决定能源发展方向,而他们的能源选择由实实在在的能源利益决定;只有人类创造力(而不是具体的能源品种)才是人类能源事业的终极主宰;虽然化石燃料在当代世界里的地位相当稳固,但是人类仍然可以选择未来的能源发展道路。首次,民众(而不是任何政府或大会)的决定,是左右世界能源发展方向的终极因素,而好不好用是民众做能源选择的首要考虑。民众之所以更愿意坐汽车而不是牛车,主要是因为坐汽车能更快地到达目的地(而不是因为汽车更高碳或其他原因);民众之所以更愿意用天然气炉灶而不是烧蜂窝煤,主要因为天然气好用,火大火小好控制,而且不呛人(而不是因为天然气更低碳或其他原因)。因此,当且仅当能源低碳转型能够给大多数民众带来比现状更好的实惠时,转型才会获得广泛的、稳定的民意支持,并拥有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因此,各国政府和企业如果真心实意地想推进能源转型,那么它们的心思应该重点放在如何让民众在能源低碳转型中能得到更多实惠上。其次,任何一种具体的能源品种都不能决定人类的命运。反过来,人类创造力才是世界能源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人类创造力在蒸汽机上的体现,使煤炭成为能源中的“国王”;之后人类创造力在内燃机的体现,使石油成为能源中的“国王”。展望未来,创造力在某种其他能源的体现,将最终打掉化石燃料的“王冠”。能源世界的“改朝换代”、转换变迁是人的创造力喷涌力度、领域等变化的结果,过去如此,今后也将如此。最后,化石燃料在当今世界中的主宰地位相当稳固。多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低碳转型虽然付出了巨大努力,但迄今仍难言已经取得决定性突破。另外,有不少发展中国家正在积极进行能源高碳转型而不是低碳转型(这主要是它们大规模地由使用传统生物质能源转向使用现代能源的结果),它们对化石燃料的真实态度总体上不是避之不及,而是如迎王师、“奚为后我”。但是,即使在能源低碳转型非常艰难的当下,也要对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转型的前景保持信心。一方面,自古不是路径决定人,而是人决定路径;同样,从来不是能源决定人,而是人决定能源。另一方面,只要各国政府转型态度坚定而明确,科技和商业模式创新持续推进,资金投入稳定增长,那么久而久之,化石燃料消费就会越来越多地被绿电、绿氢等低碳能源所替代。综上,对于能源转型,激进或保守、盲目乐观或悲观的态度均不可取。正确的推进原则宜包括先立后破、讲求实效、稳健进取、平衡公正。
|
|
|
|